规划建设约3平方公里新材料产业园武汉经开区打造关键材料原创技术创新策源地

  

规划建设约3平方公里新材料产业园武汉经开区打造关键材料原创技术创新策源地

  10月17日,在武汉经开区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武汉产业创新中心、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武汉新材料应用示范基地、武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相继揭牌。与此同时,一批新材料产业招商项目和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项目纷纷落地车谷,武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朋友圈”持续扩容。

  据悉,本次揭牌的武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位于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核心地带,园区规划面积3万平方米,聚焦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领域,布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智能建造、集成电路等领域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是国家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之一,也是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产业基础。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开区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湖北省打造“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地,已形成了以汽车材料为核心,集成电路材料和新型显示材料为支撑,新能源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为辅助的产业集群。

  连日来,位于武汉经开区的鼎龙控股生产车间开启了“忙碌模式”,企业一边开足马力忙生产、抢订单,一边加速推进CMP(化学机械抛光)抛光垫增产扩能项目。

  “公司在新材料上游布局树脂等原材料,中游发力纳米材料,下游抢滩电子电气、新能源等新材料应用领域。”鼎龙控股工程师介绍,扎根车谷20余载,公司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等材料产业,不断延伸布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产业领域关键材料的研究开发,围绕新材料产业链,集团旗下四家企业成长为国家级“小巨人”。

  据悉,在新材料产业链中,上游包括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筑材料等原材料,中游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下游覆盖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应用领域。

  国内改性塑料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金发科技集团深耕新材料领域30载。在中国车谷,其全资子公司武汉金发科技瞄准新材料中游,专注塑料、树脂等高分子材料改性,以及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合成及改性,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家电、汽车、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在华中地区新材料细分市场占有率居首位。

  “日产600吨新材料,部分订单排至年底。”武汉金发科技总经理张明江介绍,今年前9个月,公司累计销售各类新材料产品10余万吨,营收同比增长26.5%,实现了营收和市场占有率的稳步提升。

  作为武汉经开区首批院士专家引领项目,去年5月,维晨科技正式投产。目前该公司食品及医药除菌用纳米纤维膜过滤器已完成研发,有望年底完成应用验证;除病毒膜的开发项目已进入核心验证阶段。“聚集新材料中游先进基础材料中的分离膜材料,公司研发市场双向发力,今年订单较去年同期稳中有升,同比增长约20%以上。”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维晨科技首席技术官刘珂说。

  目前,武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了涵盖新材料产业上游原材料、中游化工新材料、集成电路材料领域、下游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气等应用场景在内的全产业链条,聚集了鼎龙控股、金发科技、恩碧涂料、维晨科技一批等行业领军企业,新材料产业相关规上企业近百家。有关数据显示,去年武汉经开区材料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290亿元。

  “我国新材料的学术水平已步入世界前列,这为未来材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魏炳波看来,加快提升新材料领域产业化和应用化水平,实现关键战略材料的重大突破,是推动我们国家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的关键。

  新材料产业是武汉市六大未来产业之一,是武汉经开区“135”产业体系五大新兴起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车谷万亿级“车能软芯材”汽车生态的基础产业。

  “抢滩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赛道,中国车谷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业融合不断演进。”武汉经开区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该区已在汽车轻量化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取得系列突破。

  装在玻璃瓶里的白色微胶囊,加热后体积可迅速膨胀到自身的几十倍,应用于涂料印刷、泡沫工业、纺织工业、建筑、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武汉先进院技术团队在热膨胀型微胶囊领域取得的最新突破。

  从开发黑磷、金属催化剂、磷碳负极等前沿新型材料,到探索微胶囊、气凝胶、有机硅、电池材料等系列核心应用技术,再到与企业共建年产30万吨/年磷酸铁产线万吨/年产线投产并导入头部电池企业,搭建9条中试生产线……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武汉先进院在汉突破了一系列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为新材料全产业链提供核心技术服务。

  位于军山新城的武汉经开区未来院中试基地,高性能钛合金零配件、高端电子氟化液新材料、固态电池电芯、磷酸锰铁锂电池正极材料、陶瓷电解质材料、固态电池材料、氢能燃料发动机等一大批重点中试平台正在“转”动创新产业化,一批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基于原材料创新组建的固态锂离子电池产业及中试产线,即将迎来量产的‘前夜’,将大范围的应用于手机、平板、无人机、可穿戴设备、两轮电动车等消费类电子科技类产品,未来还可拓展至大型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领域。”武汉经开区未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东风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智新半导体IGBT模块在集成电路材料上形成突破,实现IGBT产品量产,带动材料下游终端汽车材料产业链贯通发展。

  在车用材料、电子电工材料、新能源材料行业领域,武汉金发不停地改进革新迭代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智能化、差异化等材料解决方案,研发的新型无卤阻燃复合材料,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并减少了其能耗与排放。此外,该公司研制的创新型PC材料、新型PO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目前已在光伏、储能产业领域均获得认证及批量应用。

  武汉经开区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将以武汉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为依托,加强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新能源汽车材料、集成电路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五大方向,促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27年,全区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